金融赋能可持续创新·投资推动包容性增长

第二届成都金融周|闭门研讨会成功举行

2025年7月10日,成都金融周·闭门研讨会”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成都创新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中国中东学会、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等联合指导。

第二届成都金融周·闭门研讨会成功举行
第二届成都金融周 闭门研讨会成功举行1

“成都金融周·闭门研讨会”聚焦“全球地缘经济变化中的对外经济金融合作”“中东海湾创新投资”两大议题,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经济变局之下的对外投融资机遇与挑战。活动汇聚国内外金融、投资、政策领域的影响力专家,共商中国金融开放与西部区域协同发展的国际合作路径。

重量级嘉宾共话金融发展

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原副董事长高西庆先生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明社女士为闭门研讨会开幕致辞。

高西庆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俄乌战争、哈以冲突、科技迭代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新经济范式”已不再体现为传统的周期性波动,金融体系需要适应并回应这种变化带来的长期影响。

郭明社强调,中国开发性金融通过多年实践,形成了“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成熟机制,精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尤其是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国际金融合作方面发挥了先锋和引领作用。两位专家共同看好成都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重大作用和巨大潜力。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张宇燕深入分析了当前地缘政治巨大变化下,安全需求如何迅速超越纯粹经济与金融需求的重要趋势,以及美国通过安全领域布局以巩固美元体系的战略意图。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会长傅梦孜表示,成都应充分发挥自身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等地理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利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区的政策红利,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与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打造技术、产业与资本间的良性循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秘书长陈卫东指出,国际货币体系正处于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单一主权货币主导的体系难以为继,未来更可能形成以美元、欧元、人民币共同构成的多元货币体系,这种格局更加符合当前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力量重新分布的现实。

法兰克福金融发展中心(FMF)董事总经理胡博思(Hubertus Väth)围绕金融市场信任机制的构建与维护,阐述了法兰克福金融中心通过标准化、数字化手段提升市场透明度与效率,以及如何以跨境合作构建并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信任。他高度评价成都在全球金融网络中的积极姿态,并指出成都已经赢得了包括法兰克福在内的广泛信任,表达了对成都深化国际金融合作的坚定信心。

两场闭门研讨聚焦热点议题

首场闭门论坛以“全球地缘经济变化中的中国对外经济金融合作”为主题,由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经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与国际金融室成都创新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

包括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肖耿,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宋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陶然,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中心主任高海红,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主任杨盼盼,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中心副主任刘东民,社科院世经政所副研究员杨子荣、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学术合作副院长王鹤菲、成都创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傅诚刚、成都创新金融研究院研究官员马睿、成都创新金融研究院项目官员黄俊,以及来自成都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大学智库的共八十余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全球货币体系重构、“后美元时代”的货币选择、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全球创新网络演化与中国在其中的跃升、成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战略角色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两场闭门研讨聚焦热点议题

肖耿分享了他对蓉港合作的见解。他认为香港应通过“双总部”和“超经济特区”机制,强化其在中国外循环体系中的枢纽作用,而成都等内陆城市可通过设立离岸业务的第二总部,加快自身国际化进程。

宋敏指出,全球创新网络中中国从边缘走向核心,正通过“贸易、FDI、人才流动+政策驱动”的“3+1”机制强化全球影响力。未来,中国应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推动技术标准输出,以“全球大脑”参与全球创新体系,借助数字化与绿色化实现换道超车。

陶然则回顾中国“321”经济增长模式,指出当前亟需通过打破要素垄断,继续制度创新,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转型,以释放居民资产潜力和稳定经济基本盘。

高海红指出,频繁的地缘政治冲击与经济制裁正在重塑全球金融资产的安全性认知,传统美元安全资产的地位正在动摇,人民币在地缘经济格局重塑中面临重要窗口期。

杨盼盼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正加速推进,受益于跨境结算场景扩展、产业链布局调整以及离岸市场活跃度提升。她强调,美债避险属性削弱与投资者结构变化,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提供契机,人民币正成为新兴市场的重要替代选项。

刘东民强调,Web3.0及稳定币正深刻改变全球金融基础设施与货币体系格局,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提升跨境支付效率与安全性,更在于重构全球数字货币网络与金融生态。中国应加快布局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并推动构建基于Web3.0的跨境电商与平台经济体系,以增强在新兴数字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与辐射力。

杨子荣认为,美国当前经济虽受短期扰动影响,但整体尚未陷入衰退,未来增长或将因特朗普政策带来下行压力,尤其是关税与移民政策可能引发“类滞胀”局面。中美科技竞争与地缘格局演变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秩序,碎片化趋势加剧是各方普遍担忧。

王鹤菲指出,尽管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资管行业仍保持增长。她认为,中国私募基金存在“追涨杀跌”倾向,但在经济低迷时能有效降低风险,显示其作为抗周期投资工具的独特价值。

第二场闭门论坛“中国-海湾创新投资研讨会:机遇、挑战与策略”,由中国中东学会成都创新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

参会嘉宾包括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前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前中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 、前中国驻埃及大使兼驻阿拉伯国家联盟全权代表吴思科,中国中东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科院海湾研究中心主任王林聪,宁夏大学学术副校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牛新春,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志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东研究所所长廖百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所长毛小菁,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中东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泉钢,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魏敏,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志强,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安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仝菲,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姜英梅,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冬,成都创新金融研究院研究官员马睿、成都创新金融研究院项目官员黄俊等。

中国 海湾创新投资研讨会:机遇、挑战与策略

与会嘉宾围绕中海创新投资合作的国际环境、区域战略对接、能源转型与高技术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投资合作提供了诸多建设性思路。

吴思科指出,海湾国家“向东看”战略愈发清晰,中国正成为其实现经济多元化与创新发展的关键伙伴。在全球金融格局重塑及美方压力上升背景下,中海合作持续深化,双方在能源、金融、数字人民币、清洁能源等领域高度互补。他建议,成都可依托自身区位和政策优势,打造金融走廊,推进“一带一路”下更具实效的金融与创新合作。

牛新春认为,当前经济金融格局受国际政治主导,全球正经历新冷战范式转变。尽管中美博弈加剧,中国在中东贸易、能源和基建领域仍具比较优势与一定主动性。他表示,中阿互依虽强,但在选边压力下合作前景存在不确定性。

唐志超认为,伊以冲突对海湾地区影响有限,整体局势可控。他指出,中海合作正进入黄金期,创新投资空间广阔,应重点布局绿色、数字、能源、基建和金融五大领域,同时加强统筹引导与多边合作机制建设。

廖百智指出,中东正在进入“新中东”格局,中国在深化与海湾合作时,应探索灵活应对地缘变局与中美博弈的方式。

毛小菁指出,中国对海湾国家投资虽起步晚但增长迅速,重点集中于数字经济与新能源领域;在中美博弈和地区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建议借中海峰会契机加强制度设计与金融创新,推动绿色与技术合作,提升投资合作质量与韧性。

评议讨论环节,全体嘉宾进一步展开探讨和对话。

邹志强分析了美国-海湾关系演变,从安全合作拓展到科技投资合作,提出“科技门罗主义”概念,并建议中国和海湾国家构建差异化合作生态,推动技术展示与初创企业在海湾落地。

魏敏强调了“老三样”基建和传统贸易仍是合作基础,指出高科技合作需认清中海间的优势互补结构及潜在风险,并呼吁关注软环境与本地制度壁垒。

仝菲从地缘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指出中东局势对投资安全的影响,建议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引导企业有序出海,提升标准制定话语权。

姜英梅梳理了阿拉伯国家金融体系的“六大趋势”,指出中阿金融合作正由起步走向深化,同时也面临美元主导地位与金融开放程度的挑战。

刘冬基于沙特财政数据,指出其中长期发展承压,投资面临增税、劳动力本土化等多重风险,呼吁对中东投资保持理性审慎态度。

朱泉钢分析了美阿人工智能合作四大特征及战略考量,指出中国可在垂直领域差异化布局,并倡议制定全球人工智能战略与去中心化数字合作体系。

成都金融周

作为成都金融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闭门研讨会充分突出国际化特色和创新性思维,紧扣国家战略协同、产融出海以及深化多边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等核心议题。

“成都金融周”作为服务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成都金融发展、成都金融开放及成都产融出海的“专业创新赋能平台+新型国际合作平台”,始终秉持国际化和创新性的特色,涵盖国家战略协同、投融资服务、平台打造、机构落地、研究分析、会议论坛、国际倡议、社会公益等多元要素。未来,成都金融周将持续发挥“专业赋能+国际合作”的双平台作用,积极服务成都的“三中心一枢纽”建设,不断提升“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水平,全面助力西部地区经济开放与高质量发展。

关注公众号
提交成功!

感谢您对跨境投资及金融综合服务数字平台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