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都创新金融研究院与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创新中心联合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在2022年服贸会联合举办“中国-欧洲创新投资大会”。
论坛以“中欧携手,共筑创新与可持续未来”为宗旨,深度探讨中欧经贸与投资合作、可持续与气候变化投资、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赋能金融服务发展。论坛邀请了来自金融监管机构、领先金融与创新企业、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驻华使馆的重量级嘉宾,与中国资深专家共同探讨发展经验,分享探索实践。
以下为中石化原董事长、碳中和国际研究院创始人、北京国际能源俱乐部副主席傅成玉先生在圆桌讨论环节分享的关于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施战略的观点。
能源转型带动未来发展方式的改变
中国已在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上都制定了碳达峰与碳中和整体的路线图、时间表,根据目前的情况,中国各级政府官员、企业界、学术界要对现已开展的碳中和工作进行再认识,需要重新思考目前所做的工作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性问题,需超越碳中和来看碳中和。碳中和是切入点和抓手,但它解决的不仅是碳中和的问题,更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能源安全问题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碳中和首先要推动能源转型,能源转型涉及到两方面:一是新能源加快发展的问题,二是传统能源转变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表面解决的是能源,其实推动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新的工业革命文明的发展。因此中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既解决长远的能源安全问题,又解决现在地缘政治对中国长期的一些外在压力。
能源转型必然带动产业变革。在能源领域,传统能源转变到新能源的发展,推动的是电网、电力、储能以及各种新的能源形式,会带动未来发展方式的改变。例如,现在的能源是由大公司、大电网提供的,将来由于新能源的发展以及对电网的需求,它会形成分布式发展,从而带动新的产业、新的技术,包括分布式电网、分布式储能等。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交通业,目前的汽车,未来的远洋、未来的航空,有了新的能源方式就有新的能源服务和能源技术,便会形成一个产业的升级。产业的升级换代助力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把基础打牢,实现短期成本效益与长远目标方向相结合
无论是能源的转型、新能源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高质量发展,都完全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碳中和是追求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站在这个角度,便能看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会产生新产业、新业态,完全脱离前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实现的目标,我们要创造更新的经济业态和发展方式。
重新再认识应避免从成本角度看问题,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重新认识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所以,碳中和是解决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世界竞争中中国能占据更主动地位的前期必做工作。
重新再认识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把基础打牢,以有效的执行策略切入碳中和,让各种技术得到发展的应用。碳中和的基础工作鲜有提及,但这却十分重要。我们需要知道究竟排了多少碳,是如何排出来的,以及是在哪个环节排出来的?明确以上答案才能知道在哪一环节用何种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基础工作是国务院提出的《2030碳达峰行动方案》中保障措施的第一条——建立全国性统一的统计体系。该体系并非由官方建立,而是每一个企业通过每一个工艺过程、每一个茶品流程开发算法计算出自身企业如何排放碳,然后研究如何利用工程技术将它降低,没有以上程序便不可能真正实现目标,可能实现的仅仅是某一天排放量达标,而没有体现科技技术进步,更没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基础打牢,通过资本市场发现碳的价值,调动企业更高积极性降低碳排放,通过相应的投资得到更多回报。对碳给予真正的市场价值,企业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研发,大规模的投入研发能带来大规模的减排。
碳中和带来的国际合作
未来能源转型、碳中和以及可持续投资领域的国际合作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碳减排的治理规则合作。碳减排、碳治理以及气候变化不是一国的责任,而是全世界的责任,如果各个国家治理规则、治理标准不一致,便不利于实现真正的目标和长久深远的合作。中国虽有中国的环境,但其标准和治理的理念、管理基本制度应一致。
第二,技术合作。中国的光伏、太阳能、风能,甚至电池领域发展相对领先,可以在全球其他领域进行应用,同样发达国家许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在以上领域合作。
第三,投资领域合作。相互的投资有利于各自的碳减排指标的实现。国外的碳自愿市场发展良好,中国刚刚开始,希望在这个领域也能够进行更多合作。
中石化原董事长
碳中和国际研究院创始人
北京国际能源俱乐部副主席
Former Chairman of China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 (SINOPEC)Founder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arbon Neutrality Vice Chairman of Beijing Energy Club
本文根据傅成玉先生在“2022中国-欧洲创新投资大会”的相关发言整理,仅供学习和参考,不代表本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