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赋能可持续创新·投资推动包容性增长

周延礼|互利共赢,进一步扩大中欧金融业合作

2022年成都创新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创新中心联合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在2022年服贸会联合举办“中国-欧洲创新投资大会”。

论坛以“中欧携手,共筑创新与可持续未来”为宗旨,深度探讨中欧经贸与投资合作可持续与气候变化投资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赋能金融服务发展。论坛邀请了来自金融监管机构、领先金融与创新企业、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驻华使馆的重量级嘉宾,与中国资深专家共同探讨发展经验,分享探索实践。

以下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原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先生在大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

640 1
周延礼 2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气候变化挑战突出,地区热点问题频发,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各国应该努力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本次中欧创新投资大会为我们共商扩大中欧金融合作领域,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欧金融业合作取得长足进步

中欧金融合作密切,助力中欧经贸发展

尽管受到疫情蔓延、逆全球化和经济下行的叠加影响,中国与欧盟经贸合作展现出较强的韧性。202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超过8200亿美元。中国保持欧盟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地位,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中欧双向投资规模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2022年上半年,中欧贸易保持稳定发展,中欧贸易同比增长8.4%,贸易总额达4206亿美元,充分展现了双方贸易合作的韧性与活力。在中欧经贸往来中,金融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欧双方不断加强金融合作,丰富离岸市场金融产品体系,推动中欧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为双方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中欧双方金融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对外贸企业和贸易活动的金融业务支持力度。例如,中欧金融机构共同做好中欧班列发展和铁路运单(提单)等新业态、新领域的服务工作,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机构为中欧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出口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支持。

金融机构互设增多,金融市场深度融合

近年来,中国持续坚持金融市场开放,欢迎更多的欧盟机构来华设立机构并拓展业务。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宣布了34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批准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来华设立了100多家各类机构,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开放事项落了地。例如,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控股设立理财公司,德国安联保险集团设立在华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信利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为首家外资再保险法人机构等。欧盟金融机构投资中国市场的积极性持续提高。

截至2021年底,共有13家欧盟成员国的35家银行在华设立51家机构,包括4家法人银行、21家外国银行分行和26家代表处。从资产总额来看,截至2021年底,欧盟地区银行在华机构资产总额达2830亿元。欧盟地区银行在华机构整体经营情况良好,总体风险相对可控。其母行集团大多具有投行背景,开展衍生产品等表外业务较多,因此欧盟地区银行在华机构表外业务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取得了长足发展。此外,欧盟区域保险机构在华设有1家保险集团、6家财产保险公司、8家人身保险公司、4家再保险机构和3家资产管理公司,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与此同时,中资银行也在积极开拓欧洲市场,并寻求与欧洲金融机构合作。中资银行在欧盟设有51家分支机构。中国银联在近30个欧洲国家或地区开通了ATM和POS机业务。

建立多层次金融政策协调与对话机制

中欧双方利用中欧领导人会晤、中欧经贸高层对话、财金对话、欧元集团领导人会晤、中欧央行工作组对话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搭建了多层次的金融政策协调与对话机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

中国与欧盟金融监管部门也保持着良好的监管合作。中国银保监会与17个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监管合作协议。与欧央行、欧盟保险与职业养老金监管局(EIOPA)等机构建立了联系机制,就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合作进行不定期深入交流。中国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盟成员国保持密切监管交流,分享监管经验,就互设机构经营情况及监管关注进行定期沟通。

欧盟是世界上重要的发达经济体,中国是快速增长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中欧双方金融政策的协调和金融监管的交流,有利于维护中欧乃至世界金融的稳定,促进全球治理结构改革。

当前国际形势冲击金融业

目前,俄乌冲突尚未尘埃落定,对欧盟区域乃至世界带来了较大冲击。

中欧双边经贸活动开展

一是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需求走弱影响中欧双方进出口贸易。俄乌冲突加大地缘政治风险和金融市场波动,影响企业信心和预期,导致全球经贸活动收缩。

二是俄乌冲突以及冲突引发的制裁加剧了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供需不平衡的程度,全球能源和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导致通货膨胀严重。高企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导致进出口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攀升。

三是俄乌冲突导致因两年多来疫情损伤的全球供应链再次遭受打击。加大了疫情下国际航运压力,局部供应链生产和运输物流遭受冲击甚至中断,进一步增加进出口成本压力。四是俄乌冲突不断升级推动全球避险情绪上升,外汇汇率波动加大,外贸企业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

统计数据显示,中欧经贸往来已受到负面影响,2021年1-6月中欧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为37.0%;而2022年1-6月中欧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增速下滑至11.7%

一是部分俄罗斯银行主体从SWIFT国际结算系统中除名,部分与俄罗斯有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支付结算、贸易融资、金融产品交易等活动受到较大影响,资金循环链条遇阻,流动性和违约风险上升,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巴塞尔委员会数据表明,各国国际银行在俄罗斯的债权人敞口为1215亿美元,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美国居前四,如果俄罗斯银行因制裁无法按期清偿债务,将使得全球重要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受到冲击,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是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国际原油、黄金、股市、债市、汇率等金融资产价格大幅波动,进一步加大金融市场风险敞口。

三是各国货币政策面临掣肘,通胀的飙升和经济下行压力并存,给各国货币政策带来挑战。

对中欧双方银行保险机构带来负面影响

其一,宏观经济呈下行趋势,经贸活动活跃度下降,信贷需求不足,银行保险机构业务量减少。

其二,外贸企业正常交易活动受阻,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导致银行信贷质量下降,不良贷款大幅增加,银行坏账风险水平上升,银行利润率下降。

其三,制裁风险的上升使得从事海外经营的银行保险机构对客户管理的难度显著加大,从而导致合规成本的大幅增加。

扩大中欧金融合作,推动经贸高水平开放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要用发展眼光和辩证思维,深刻认识变与不变的基本规律,在急剧变化的形势中发现一以贯之的规律与趋势,以不变应万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中欧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中欧货物贸易额创历史新高,欧盟反超东盟重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都反映出中欧贸易较强的韧性和活力。中欧优势互补、相互依存,中国市场已成为许多欧洲跨国企业全球业务的重要支柱;同样,欧洲市场的机遇也吸引着广大中资企业。随着中欧双方不断推动改革扩大开放,中欧合作仍将唱响合作共赢的主基调。中欧合作不仅有利于双边福祉,也将为动荡变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

过去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造成了重大冲击,目前中欧合作将进入较长的调整期。双方金融监管当局及金融机构应保持战略定力,相信中欧之间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只要中欧合作“航向”正确,就必将引领双方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不畏浮云遮望眼,踏踏实实搞合作,兢兢业业谋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业稳定器和推进器的作用。

金融业是中国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中欧双方应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和互利合作,讲好中欧金融合作新故事,将金融领域合作打造成为中欧合作的亮点,为中欧合作破局开局,推动中欧关系在新形势下持续走深、走实。

周延礼 1
周延礼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原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

Member, the Economic Committee of CPPCC, Former Deputy Party Secretary and former Vice Chairman of the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CIRC)

本文根据周延礼先生在“2022中国-欧洲创新投资大会”的相关发言整理,仅供学习和参考,不代表本机构观点。
关注公众号
提交成功!

感谢您对跨境投资及金融综合服务数字平台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大力支持!